前言
乌克兰当下因伤亡惨重,西方军援又不到位,导致遭受武器和人员匮乏双重打击的乌军部队,在战场上被对手打得节节败退。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希望通过外交调停解决这场冲突,但由于俄乌双方在领土问题上僵持不下,导致这场冲突至今仍没有看到和平的曙光出现。
乌克兰拒绝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,对俄罗斯而言则是趁机扩大在乌控制地盘的机会。因此。俄总统普京一方面不断对乌总统泽连斯基释放和谈信号,另一方面则命令俄军全力出击,打掉乌方希望在谈判桌上要回领土的幻想。据央视新闻报道,当地时间9月9日上午,俄罗斯对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乌方选矿厂发动了袭击。此次袭击导致工厂的生产已陷入完全瘫痪的状态,相关设施也已无法使用。
展开剩余85%而就在前一天,俄军动用超过800架无人机,外加十多枚巡航导弹,对乌克兰全境关键设施发动猛烈打击。对此,泽连斯基当天晚些时候呼吁国际社会施压普京,迫使他停止对乌的空袭,同时还要求西方伙伴提供防空系统,帮乌克兰抵抗俄军没完没了的空袭。事实证明,泽连斯基的呼吁,别说是国际社会,就连西方也对此保持沉默。
胜利定义的颠覆:从领土争夺到生存博弈
当泽连斯基在9月8日说出"只要普京没一口吞下乌克兰,就算我们赢"时,这句话背后是乌克兰战场形势的根本性逆转。曾经誓言"收复全部领土"的豪情,在俄军无人机群的轰鸣中逐渐褪色,取而代之的是"活着就是胜利"的现实考量。这种转变并非偶然,而是乌军在200万伤亡(俄方披露数据)与西方军援断档的双重打击下,不得不做出的战略妥协。
在顿涅茨克地区,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正在改写战场规则。9月9日对选矿厂的袭击,不仅摧毁了乌克兰的工业设施,更切断了当地居民的生存命脉——当老人们在领取退休金时遭遇空袭,这种精准打击直指乌克兰社会的心理底线。而前一天的800架无人机突袭,更是创下了冲突爆发以来的单日空袭纪录,基辅的防空警报声中,乌克兰的电力系统、弹药库和交通枢纽接连陷入瘫痪。这种"无人机海战术"以极低的成本消耗着乌克兰的防空资源,一枚300万美元的"爱国者"导弹击落一架7万美元的"柳叶刀"无人机,这种不对称战争让乌军的防御体系濒临崩溃。
战场胶着的背后,是乌克兰社会的深度撕裂。根据俄方披露的乌军参谋部数据,截至2025年,乌克兰累计战损已达170万人,这个数字相当于战前适龄人口的5.6%。当第81空中机动旅这样的精锐部队因内部误判被友军重创时,暴露出的不仅是情报体系的混乱,更是乌军士气的全面崩塌。在哈尔科夫前线,士兵们开始用"弹尽粮绝"形容补给状况,而后方动员令的不断加码,甚至将征兵年龄下调至16岁,这种涸泽而渔的做法正在透支乌克兰的未来。
战场胶着下的心理战:泽连斯基的破局之道
面对俄军的凌厉攻势,泽连斯基正在构建一套独特的心理战体系。他一方面将"生存式胜利"包装成精神旗帜,宣称"乌克兰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俄罗斯的胜利",另一方面通过精心策划的国际舆论战,试图将战争责任完全归咎于俄方。这种策略在9月9日的全国讲话中达到高潮:当他呼吁国际社会"对普京的暴行保持清醒"时,身后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顿涅茨克废墟的画面,这种视觉冲击与语言攻势的结合,旨在重塑国际社会的认知。
然而,这种心理战的实际效果正在被现实消解。当乌军在赫尔松方向的反攻遭遇俄军"海鹰-30"无人机的精准打击时,所谓的"战略韧性"显得苍白无力。更致命的是,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。欧盟虽然承诺在10月完成200万发炮弹的交付,但匈牙利等国对"重新武装乌克兰"计划的抵制,暴露出欧洲内部的战略分歧。而美国提出的北约分摊军援成本方案,遭到法、意等国的明确拒绝,这种"武器政治化"的操作,让乌克兰在西方博弈中逐渐沦为筹码。
在这种困境下,泽连斯基不得不玩起"边缘政策"。他一方面拒绝普京在莫斯科会谈的提议,另一方面又抛出"基辅和平峰会"的构想,这种矛盾姿态既想维持强硬形象,又试图为可能的妥协留有余地。但这种策略正在反噬自身:当俄军在切尔尼戈夫州摧毁伪装成排雷小组的丹麦军事人员时,西方舆论开始质疑乌克兰利用人道主义名义进行军事行动的合法性,这种信任危机比战场上的失利更具杀伤力。
西方沉默背后的博弈:援助困境与战略算计
西方对乌克兰的沉默,本质上是战略利益的重新排序。当特朗普政府试图推动"普泽会"时,其核心目标并非维护乌克兰主权,而是通过外交突破为2026年大选积累政治资本。这种实用主义态度在欧洲同样明显:法国虽然承诺提供防空系统,但要求乌克兰必须接受战后安全保障框架,这种"以援助换主权"的做法,让泽连斯基陷入两难境地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西方军工复合体的利益诉求正在左右援乌决策。美国提出的"重新武装乌克兰"计划,本质上是为过剩武器寻找市场,而欧洲国家抵制该计划,实则是为了保护本土国防工业。这种利益博弈在无人机领域尤为明显:当俄军每月生产6000架无人机时,乌克兰却依赖西方提供过时的"弹簧刀"系统,这种代差让乌军在战场上陷入被动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西方正在将乌克兰塑造为"民主试验场"。当马克龙提出26国安全保障计划时,其背后隐藏着将乌克兰纳入欧盟势力范围的企图,而普京则以"去纳粹化"为名,试图在乌东建立亲俄缓冲区。这种大国博弈的牺牲品,正是那些在顿巴斯前线流血的乌克兰士兵。当泽连斯基呼吁"西方伙伴不要抛弃我们"时,得到的却是德国推迟交付IRIS-T防空系统的消息,这种冰冷现实,让乌克兰的"主权神话"逐渐破灭。
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中,泽连斯基的"生存式胜利"或许是乌克兰唯一的选择。但当俄军无人机继续在基辅上空盘旋,当西方援助依然停留在纸面上,这种胜利定义的重构,更像是一曲悲壮的挽歌。乌克兰的未来,或许不在谈判桌上,也不在战场上,而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,寻找那一丝微弱的生存之光。
发布于:重庆市大盘配资,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,国家允许配资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