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留学,很多人说,留学生“不容易”,去陌生国度生活一段时间不是谁都有这种勇气;也有人说他们出去“混日子”,认为外面的生活钱到位了就能高枕无忧。
在铺天盖地关于留学生的讨论中,鲜有人注意到这样一群人——她们不是主角,却为这场异国求学的长跑提供了全部燃料。可以不夸张地说 “99%留学生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牛的妈妈”,她们是留学生背后的隐形英雄。
留学,表面上看,是一个年轻人背起行囊、独自踏上异国土地的故事,背后其实是父母和整个家庭的托举。但是 真正事无巨细支撑这一切的,却是妈妈们。尤其是未成年的教育,妈妈们需要操心的事情就更多了。
毫不夸张,有些妈妈堪称是“六边形战士”,她们身兼数职,既是家庭的项目经理、教育顾问,又是财政大臣和情绪稳定器。
她们担任了孩子的“项目经理”,很早就开始计划孩子的“升学路径”,着手为孩子铺设通往世界的道路, Plan A和Plan B,双线兼程是常态。
展开剩余88%她们细心研究各类国际教育资讯,搭建双语学习环境,平衡课外辅导和兴趣培养日程,申请暑校研学, 希望孩子能多“见见世面”。甚至有的妈妈放弃在国内的生活全身心去陪读,成为“海外版全职妈妈”。支付一张张“高价门票”也为了让孩子的PS和CV上能多写一点,最终能拿到梦校offer。
她们精打细算,每一分钱都算得清清楚楚,肩负起“家庭CFO”的重担。自己省下来一点,正装变成小样,讲究“长期主义穿搭”,孩子说不定够够能再上一个level的学校,该省省该花花,对自己添置新东西百般犹豫,购物车的东西放了好久还没清空,对孩子的雅思课,课外活动就是大手一挥,启动资金配置拉满。大家要是没概念的,不妨看看之前写过的“”
同时,她们还拥有强大的心态, 对外,是其他人对孩子教育的质疑:
“‘砸钱出国=镀金’、‘上国际学校的孩子都在混日子’……这些标签贴在他们身上,也贴在妈妈们心头。”
她们顶着着其他人轻飘飘“几百万下去没什么水花”,“天天忙来忙去”,“谁知道小孩在国外怎么样”的外界评价压力,在哗然中不乏不屑与嘲弄。
对内,是孩子必须重视的情绪问题。在青春期微小情绪的变化都被他们敏锐察觉,她们一遍遍耐心地纾解孩子的焦虑和孤独。孩子孤身在外,怕他们抑郁崩溃;自己担惊受怕,孩子“失联”一会免不了担心,但又怕打扰孩子专注学习。真的有事,马上联系大使馆寻求帮助,高价办签证,火速办签证,打个国际长途“飞的”,远赴海外寻子。
其实面对层出不穷的申请流程、复杂的签证政策和高昂的经济负担,这些物质上的都能有解决办法。但是妈妈们的心态更难能可贵,有时候 自洽也是一种能力。
一些妈妈把留学看作一场远行, 看世界,读书,识人,做人缺一不可。
“留学是一种长期投资,但从物质层面上,回报收益率只看一个量化的数字没有太大意义,当作一笔生意是有待商榷的。但是孩子潜移默化的成长这些是我们留给他的隐形财富,需要他们去发掘。做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走自己想走的路,多看看世界”
一些妈妈可能没接受过国外教育,但是希望孩子更多的选择。在外界质疑中,坚定前行。
“我虽然没出过国,但我一定要把孩子的路铺得更宽。”
一些妈妈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发展,甚至卖掉了自家的房子。在经济压力下,负重前行。
“我不怕累,就是怕孩子走错路。我们可能不会英语,但我们可以拼命赚钱,给孩子最好的条件。”
其实,很多妈妈可能都是从零开始认识留学这条路。迷茫和无助是常态。
她们也慢慢地开始刷小红书、知乎、B站,阅读经验贴和攻略,听各种留学讲座,咨询留学中介, 只为离信息海洋的岸边更近一些。
先是国际教育,后准备留学,不同于国内相对统一的升学路径,国外的申请更加灵活,也更考验妈妈们的时间和耐心。
选什么国家?选什么学校?学校注重什么?环境怎么样?这个地区治安好不好?这所学校升学率如何?会不会有歧视?孩子喜不喜欢?这样的问题妈妈们拷问过自己好多遍。
一条条手机搜索记录不假, 她们用朴素的方法不厌其烦地点进一个个学校介绍或评价帖子,生怕漏过一点信息。
她们开始利用“六人定律”找身边的人寻找可参考的实际案例,“xx妈妈,你们家申请找的哪个老师呀?xxx暑校报名你们有没有参加?”
她们一边下厨一边听着播客讲“如何写出打动招生官的个人陈述”,他们会开源节流,花高价购买专业留学咨询服务,紧盯各个流程进度,成为孩子申请路上的“全能助手”。
“一边煲汤一边听播客、一边做家务一边刷攻略,她们用日常时间缝隙,织出一张孩子出国的通行网。”
“一边煲汤一边听播客、一边做家务一边刷攻略,她们用日常时间缝隙,织出一张孩子出国的通行网。”
这就是她们变“牛”不是一朝一夕,从小白到出口成章的“升学军师”,在不懂、不熟悉的领域不断摸索、学习、补足,日积月累。有些妈妈戏称等孩子上完学,下份工作就能去应聘留学咨询了。
大家都特别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家有留学生的妈妈们——牛。
但是牛的背后呢?
她们的坚强,看似天生,却都是一点点逼出来的。她们全身心奉献给孩子,却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焦虑和疲惫,甚至不允许自己在孩子面前流露脆弱。
“有些事情不想让孩子操心,我们家长能消化的,不就要给孩子徒增烦恼和压力了”
白天忙碌工作、照顾家庭,夜晚时常辗转难眠,反复揣测孩子申请是否顺利,担心被拒。孩子成功出国后,她们又面临“空巢期”的孤寂:电话里的叮嘱虽然还在,但身边没有熟悉的身影常伴左右。
或许正应了某位作家所言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立在小路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:不必追。”但是怎么舍得?他的成长中潜匿着你的衰老,在生命的共同流逝中,你的镜头从展示自己转向记录他成长的印记,他从你的一部分变成独立的个体,父母对孩子又怎么能轻易割舍?人与人的羁绊和牵挂哪能这么容易放下?
然而,这样真的好吗?
一直以来, 妈妈的付出有时候变得“隐形”,她们的需求没有被“看见”,她们的声音和感受压在心里,更与谁人说?我们前段时间刚好写了一篇报道给各位留学生们支招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
“孩子去了国外,我挂了电话,心里空落落的。”
还有一些比较强势的妈妈他们对子女的爱可能被网友用"窒息"一词来形容,然而真的他们真的做到设身处地能共情这些妈妈们的处境吗?演员王琳想必大家都认识,最近在综艺录制中,她与在美国留学的儿子在视频通话时出现了纷争。这个事情背后其实也映射出了许多留学家庭都存在的沟通问题,那些很牛的妈妈,也有自己脆弱的一面,需要更多的关心,他们要的不多,有时候一句关心问候也好。
图源:网络
图源:网络
爱与陪伴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课题。妈妈们的强大不是没有代价,而是无数个不眠夜里一点点练就的坚韧。所以各位留子们,你们的妈妈都很了不起,爱需要双向流动,妈妈们也需要你们的关心,闲暇时不妨与家里通个信?一句简单的问候,一次视频通话,或者都能让处在某个角落的父母获得简单的快乐。
在为人子,为人父的阶段,个人的生命轨迹中都在不自觉地预演逼近离别的序章。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或许或许只有你亲历的时候才能切身感受到,在所谓“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阶段”作为人生“中点”,却悄然发现与你羁绊最深的两端都在无限发散,以无法控制和预测的速度与你渐行渐远。父母尊重你们的选择的同时,也多体谅包容他们的不易。各位妈妈们,你们真的很伟大!
发布于:北京市大盘配资,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,国家允许配资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